1860個PPP項目,3.4萬億投資規模,落地簽約僅為2000多億,這三個數字是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行PPP一年多來的成績單縮影。
為什么PPP項目“上熱下冷”?為什么落地這么難?為什么社會資本參與PPP不積極?……在討論這一連串的為什么之前,讓我們先回到經濟學的常識。
為什么要選擇PPP?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它卻是PPP這套機制順利運行的基礎,而我們很多時候卻忽視了。
PPP本質上是一個政府發起的長期投資項目,通過與社會資本在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等全方位的合作,實現“降低投入、高效建設、經濟運行、合理產出”的最終目的。
以這個標準來衡量,目前很多PPP項目是不健全的。如果政府只是因為財政上有資金缺口,產生融資需求,不管什么項目都包裝成PPP強拉硬推,不要說民資不參與,國有資本也不可能參與。
目前大部分PPP項目在經濟性分析上都難以滿足社會資本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前期投入概算大、運營管理粗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像投資回報、運營損益、凈現金流等財務數據的測算難度大、可靠性低。前期建設預算受規劃、技術選擇和關鍵人員影響大,經濟性要素權重低,制約了后期運營管理,也降低了項目全周期的經濟可靠性。
我們看過一些示范項目報告,即便勉強給出一些財務預測,但是涉及投資凈現金流、運營損益、成本收益變化等分析,很難讓專業的金融機構信服。
例如,近年來地鐵PPP項目逐漸增多,各大建設公司、城市綜合開發公司等都積極加入競爭。與他們交流時也都坦誠,幾乎沒有一家能真正能搞懂地鐵運營。什么時候維護保養,什么時候更換設備,不同時期人員成本的變化等等,這些基礎數據都沒有,怎么可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財務分析報告?在這種情況下,地鐵建設的預算又是怎么通過的呢?
在過去,政府是很難算這個帳的。一是算不出,政府不懂運營,像地鐵運營的成本費用,維護維修這些都需要行業專業人士才懂。二是不愿意算。經濟性如果算出來很差,項目就沒有了,政府是需要項目投資維持GDP的增速。
現在,政府要想將待字閨中的PPP項目嫁出去,就必須明明白白的告訴選親者,這個“閨女”有哪些可量化的優點,不能再回到簡單依靠財政托底的老路上。
政府就需要在發包PPP項目時,將關注重點從“建設期”向“全周期”改變,進行詳細的運營期經濟分析。對社會資本方的的運營能力要集中考察,要求咨詢、財會、稅務、法律等服務機構加大對運營能力的分析判斷,并提出切實可行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