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輿論熱議如何振興實體經濟的當口,近日有報道稱,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計劃美國投資10億美元,并談及中國制造業成本高企,一時引發廣泛關注。
網民表示,稅收、土地、能源等成本壓力正削弱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只有切實降本增效,實體經濟才有振興之實。
辯證看待國內外企業稅負差
網民指出,國內生產企業對外投資或外遷,有些是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有些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對此,要具體分析與判斷。但不容忽視的是曹德旺在訪談中表現出的憂慮意識。曹德旺說出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一些現狀。
網民“李佐軍”指出,中美制造業降成本戰已打響,中國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其內容之一是降成本。美國聲稱重振制造業,擬將企業所得稅從35%降至15%。降成本之爭即制造企業競爭力之爭。目前,除勞工成本外,美國在稅費成本、土地成本、資金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清關成本等己漸具優勢,中國須加快降稅費等成本速度。
降成本空間巨大待挖掘
網民“陶短房”說,隨著社會的進步,工資、福利成本的水漲船高,“勞動力紅利”的式微注定是時間問題,倘再不正視稅負和行政負擔問題,后果可想而知。
網民“丁戈隆東”表示,今年以來,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降成本措施,比如全面推進“營改增”,實實在在減輕了企業負擔。但在一些地方,好經卻被念歪,稅收并非按企業實際經營狀況收繳,而是由稅務部門年初定指標,分配到各個企業,這就使減負變了味兒。降低企業成本還有很多工作待落實,還有很大空間待挖掘。
在網民“張學林”看來,為實體企業減負不僅僅是減稅就能解決的事,它涉及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需要系統性的方案才能使中國制造業重新煥發活力。(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