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穩運行筑基礎」
保障民生能做幾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家財政的實力。“財政首先要保障自己的健康,然后才能保障經濟和社會穩定。財政平穩運行,是保障民生的基礎。”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研究員何代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對于財政收入增幅的逐年回落,財政部分析,一是政策性減收較多;二是經濟下行產生的滯后影響;三是部分收入2015年基數較高,如金融業稅收和部分非稅收入等。不過,2016年財政收入依舊保持在全國人大通過的預算目標之上。
“在國際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國內面臨減稅和各類支出壓力的情況下,中國財政運行是比較良好和合理的。”何代欣評價道。“財政健康主要是財政赤字和債務水平要保持在良性的區間之內。目前來看,中國對財政風險的防范做了許多工作,能夠維持基本收入水平、保證支出規模。”
「“放水養魚”養稅源」
在2016年財政收入增幅回落的原因中,政策性減收被置于首位。
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增值稅40712億元,同比增長30.9%;營業稅11502億元,同比下降40.4%。去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考慮到收入在稅種間轉移因素,將改征增值稅與營業稅合并計算,1-5月增長36.6%;6-12月下降16.9%。另外,財政部表示,清理涉企收費、擴大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等也帶來一定減收。
“未來數年中國還將保持減稅降費的大趨勢。”何代欣說,經濟波動情況下,財政幫助經濟企穩是各國通行的做法是必需的,財政為此承擔一些壓力不可避免。
經濟學家指出,為企業減免稅負可能會暫時減少財政收入,卻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放水養魚”,刺激經濟增長,長久來看是涵養稅源。
「劃定范圍補缺口」
財政部近日發布的《關于切實做好2017年基本民生支出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必須更好地統籌民生政策與經濟發展,優先保障民生投入,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財政為何要向民生傾斜?在何代欣看來,保證財政健康的另一大重點在于確保財政實現有效率地支出,而保障民生正是這樣的支出。
“GDP增速的約六成由消費拉動,這意味著從生產型、投資型轉向消費型的結構性轉型已經在發生。民生支出直接用于改善老百姓生活和福利、改善市場狀況,這些大都是消費領域。另一方面,財政應該承擔市場解決不好或者解決效率不高的問題,民生就是其中一大類。”何代欣說。
何代欣認為,財政部的意見具有指導性作用。只有明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做的怎么做,才能補給民生領域的缺口。只有劃定范圍,劃定支出和收入的規模,才能確保財政為保障民生兜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