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7年年會”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白重恩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高的不是稅,而是社保費用。白重恩援引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稱,190個經濟體里中國稅負排名第131位,其中稅收(不含增值稅)占企業盈利比重為20%,而社保費用則占到49%。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西方國家里福利不是那么好的美國是10%,福利公認非常好的瑞典是35%。
在我國,政府掌握著龐大的資產,現在的做法是用資產來支持投資,白重恩建議逐漸改弦更張,用資產來支持社保,以走出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越來越低的“惡性循環”。這不是第一個提出該建議的人,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政府投資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發揮了巨大作用,按照經濟學家林毅夫的新結構主義觀點,正是政府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不僅贏得了短期的GDP,也在長遠為中國贏得了市場優勢。但政府投資也不得不服膺市場規律,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飽和,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擠出效應愈發明顯,這使得經濟增長的步伐漸失輕盈,盤桓在權威人士所說的“L型”底部不得出。
實事求是地說,當投資從粗放轉向集約,政府投資必然要面臨效率的逼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府投資,發揮作用最好的時期應是工業化初期,那時存在著太多投資空白,缺的不是效率,而是資本。今時不同往日,大規模疾風驟雨的投資已告一段落,中國經濟必須走向創新型和消費型經濟,必須激活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效率,否則只會積累起一茬又一茬的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讓市場遲遲無法出清,陷在舊周期的尾巴,摸不著新周期的大門。
過去四十年,我們充分利用了“后發優勢”,也就是新興市場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借鑒發達國家的工業化路徑,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經濟的快速增長。在這方面,中國尤為顯著。但后發并不是只有優勢,因為借鑒技術和管理的甜頭,自身快速增長的路徑依賴和慣性,亦有可能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借鑒和創新上懈怠下來,從而對長期增長形成“后發劣勢”。如何實現投資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將考驗著中國經濟能否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與其增大投資穩增長,不如減稅降費穩社保,讓開大道,占領兩廂,為馳騁在市場大道的企業保駕護航,從而終結政府投資-效率遞減-加大投資的惡性循環,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但政府資產并不是只有投資這一個選項,是確定無疑的。(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