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對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家可能只知道“優惠”是給予企業和個人的“實惠”,但是我國究竟有哪些稅收優惠政策,這些政策都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呢?
對此,羅天舒介紹,這幾年國家減稅降費的力度非常大,其中稅收優惠的實施功不可沒。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非常廣泛,有覆蓋經濟領域的,也有覆蓋社會領域的,還有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
從行業上看,為了支持農業發展,國家實施了一整套稅收優惠,對農膜、種子、有機肥等生產資料都免征增值稅,對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對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用地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同時,為了鼓勵新興產業發展,國家對軟件和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業,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等都給予了優惠政策。從區域上看,為了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國家對西部地區從事鼓勵類行業的企業按15%的低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等。
除了經濟領域以外,國家在促進社會領域發展方面也實施了許多優惠政策,比如對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幸福產業”都實行了稅收優惠。同時,國家對公益性捐贈給予稅前扣除政策,對失業人員、殘疾人、退役軍人等特殊群體創業就業也給予了減免稅優惠。
在促進環境保護、鼓勵綠色發展等方面,國家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如對企業購置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設備,按設備投資額的10%抵免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對節約能源的車船,減半征收車船稅;對使用新能源的車船,免征車船稅等。可以說,稅收優惠政策覆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
有納稅人反映,企業在說享受優惠時,情況都不太一樣。有的說稅率降了,有的說直接免稅了,都是“稅收優惠”,方式還挺復雜。
羅天舒說,從專業上看,稅收優惠包括低稅率、起征點以下免征、加計扣除、加速折舊、稅額抵免、減計收入、遞延納稅等多種方式。這些主要是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納稅人的“痛點”,讓優惠來得更實在一些。比如小微企業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專業的財會人員,稅收政策直接規定對月銷售額未達到3萬元的免征增值稅,操作簡便、易于執行;有的企業技術研發活躍、設備更新較快,就允許其研發費可以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可以加速折舊,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有的納稅人在應稅活動發生當期,現金流匱乏,針對此類情況,國家出臺了一些遞延納稅的政策,企業符合遞延納稅規定,可以延期納稅,通俗來說就是緩繳一段時間,不僅減緩了納稅人的繳稅壓力,也使納稅人獲得因延期支付稅款而帶來的時間價值。
羅天舒表示,不同優惠方式的確定,既要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對稅收優惠的不同需求,又要精準施策,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讓稅收優惠政策發揮出最大效應。(來源: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