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本建成有先導意義的增值稅制度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第四屆增值稅全球論壇日前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作主旨發言時表示,中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既是適應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舉措,又是立足長遠打造增長友好型稅收體系的重大實踐,彰顯了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心和成效。
“2012年以來,在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中國決策層從戰略高度做出了有序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重大部署,到2016年5月得以全面平穩推開,基本建成了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先導意義的現代增值稅制度。”王軍表示。
中國營改增成國際稅改典范
OECD主辦的增值稅全球論壇是國際上參與國家最多、合作范圍最廣的稅收專題論壇。此次論壇共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稅務部門代表和業界人士出席。
2016年,OECD專門對中國實施營改增效應開展了第三方評估,高度評價中國的增值稅改革,充分肯定中國在深化稅制改革及為各國提供參考中的努力和實踐。
王軍在發言中介紹中國推行營改增的做法和經驗,分享了對推行營改增的感受:覆蓋范圍全、實施時間緊、復雜程度高、制度推行穩、組織實施細、信息管稅嚴、減稅力度大、多重效應顯。
“中國在各方認識不盡相同又缺乏國際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的情形下,大膽嘗試并平穩實施了對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務全面征收增值稅,這在國際上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王軍表示。
與會各國代表們認為,營改增的成功實施,展示了中國深化經濟改革的戰略力、執行力,不僅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而且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是近年來國際稅制改革的一個成功典范。
營改增凸顯多重積極效應
“中國營改增的直接效應愈來愈明顯、外溢效應愈來愈大、長遠效應愈來愈清晰。”王軍強調。
營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復征稅的制度性弊端。中國在進行營改增制度設計時,明確以不增加稅負作為基本原則。營改增實施以來,98%左右的試點納稅人實現了稅負下降或持平,越來越多的納稅人享受到改革帶來的減稅紅利,總體減稅規模越來越大。
王軍介紹,2012年1月至2017年2月,中國營改增帶來的減稅總規模累計已超過1.2萬億元。其中,僅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以來的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這10個月內,減稅規模達5661億元。
王軍表示,除直接減稅效應之外,中國營改增還帶來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財稅體制改革、規范市場運行秩序等多重積極效應。
據統計,2016年,在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第三產業GDP增長7.8%,占GDP的比重51.6%,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8個百分點;各類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1.6%,而服務業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24.7%。“這些都與營改增發揮推進產業分工和服務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密不可分。”王軍說。(來源:經濟日報)
點擊次數:
發布日期:2017-04-17 【
打印此頁】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