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觀點與業界不少管理會計專家的想法不謀而合。清華大學教授于增彪說:“通過戰略把公司管理工作之間的橋搭起來,這就是管理會計的內容。”
人人都能用管理會計
在業界管理會計專家看來,管理會計其實是一種“接地氣”的管理思維,人人都能用得上。
“我有一次跟一個專車司機聊天,他想自己開車做包天的服務,別人一天收750元,他收500元,覺得便宜肯定坐的人多。我說:你有沒有想過一天收1200元,提供更多服務呢?積累一些天使客戶,形成你的服務模式和客戶群呢?計價的時候,怎么利用一些客戶的使用習慣,來獲得額外收入呢?”白俊江說,這實際上就是從管理會計的思維來思考的,即怎樣規劃這件事情,怎樣做預算分析,績效怎么評價,成本怎么控制。這就形成了一個小循環。所以說,管理會計就在我們身邊。人人都可以用管理會計。尤其是我們中國目前正處在大力創業創新的階段,管理會計的普及,能夠提升大家的管理水平,提高創業創新的成功率,對我國的社會貢獻會非常大。
其實,對于管理會計,白俊江在5年之前還是一個門外漢。他告訴記者,通過學習自己有一個體會,實際上管理會計人人都需要,無論是一個高級管理人員,還是中層的管理人員,包括很多普通員工,都需要去了解管理會計。因為管理會計實際上是量化分析的思維和現代管理相結合的產品。比如海爾提出來的“人人都是管理者”這種經營方式,實際上就需要各種工作人員都以管理會計的思維考慮自己的工作。
浪潮國際有限公司行業總監、首席咨詢師劉家斌則認為,推行管理會計,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一是企業領導,特別是CFO,甚至企業CEO要能認識到管理會計的重要性。二是培養管理會計人員。沒有大規模的管理會計培訓,管理會計開展不起來,因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會計行為,而更多的是對生產經營的拉動。“目前大型國企對于管理會計的認識已經到了一個階段,但省市以及省市之下的企業,對于管理會計的認識還只是處于單獨的工具上。管理會計的推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進行管理會計的宣傳輻射是非常重要的。先要知,才能行。”
既融入世界又有中國特色
管理會計的推行迫在眉睫。作為多年研究管理會計的資深教授,于增彪認為,管理會計的發展要與中國企業的實際相結合,但這不意味著可以不兼顧國外的發展經驗。要建立既能融入世界知識主流,又具有中國特色,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對此,白俊江說,中國歷來不缺乏創新,管理會計應用的創新也是一樣。比如中國平安集團、海爾集團,都在結合自己的商業模型進行管理會計創新。IMA協會將把中國的管理創新向世界進行分享。這也是在管理會計未來幾十年的發展中,中國應該成為核心動力之一的主要因素。
“管理會計的推動,需要進行3個知識體系的建設,即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知識體系、人才的培養體系和管理會計知識普及的體系。”白俊江介紹說,兵器裝備集團在這方面就有很好的經驗。
他們在開發管理會計工具和案例手冊的同時開發了應用手冊,就是為管理者傳遞相關的知識與信息,告訴管理者可以有效地利用管理會計工具,協助他完成管理目標。這樣就能形成很好的配合。有了專門的管理會計人才和管理會計工作崗位上的財務人員,又有領導對管理會計的了解,就可以形成很好的應用鏈條。
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郝宇曉總結說,管理會計能做的,就是戰略之下圍墻之內,企業資源計劃(ERP)之上,CEO和CFO之旁。它更強調的是用量化和數據的信息,在企業現有的運行過程中,對企業的業務運行、決策、判斷和它管理行為的修整提供支持。要用管理會計的理念去覆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用管理會計的思想和方法覆蓋中層管理人員,用管理會計的方法加工具覆蓋基層人員,這才是全方位的管理會計推行。
關鍵在于人才培養
“建立管理會計模式,非常需要管理會計人才。目前《指導意見》里提出的人才培養規劃挺好的。推行管理會計發展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關鍵是職業化,管理會計的認證也很重要。”于增彪說。
作為致力于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專家,白俊江認為,現在需要用管理會計幫助財務人員或者管理人員建立一種現代的管理意識。“優才中國在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面就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專注—— —專注地培養管理會計人才。這使它形成了一個非常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和交流氛圍。這是一個可貴的經驗。”IMA北京東區分會副主席、優財中國金牌CMA教師楊曄的授課風格就是注重于案例。
比如,中國企業參股海外鐵礦石公司,不要選在鐵礦石價格較高的時候。再比如,如果在美元量化寬松結束時,中國企業借了美元債,那之后還款的財務壓力就大得多。
“這些事件,也是管理會計決策時要注意的方面。”楊曄說,作為決策者,對于經濟、金融、法律、政治等事件都要高度關注。這都是管理會計的外延內容,一定要把財務和管理進行結合。“現在優才中國進行的CMA培訓,就注重對學員實戰能力的提升。管理會計就是一門應用學科。
培養管理會計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他們的實戰能力。”( 來源:中國會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