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濟提質增效營造良好環境
簡政放權是本屆政府的一招“妙棋”。經過兩年多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務院部門已經取消或下放超過1/3的審批事項,個人和企業資質資格認定事項壓減44%,并通過推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為企業減負、為市場松綁。
然而在實踐中,也有企業反映:有些增加政府部門權力、上調對企業收費的政策,往往是今天出臺、明天見效;相反,有些削減權力、減資降費的政策,卻總不見下文。
比如,一些地方受傳統行政審批體制的影響,存在“明放暗不放”現象;審批改為前置性備案后,備案時間卻比以前的審批時間還要長。有數據顯示,即便經過大幅削減,由國務院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仍然高達783項,企業的辦證路只是從萬里長征變成了千里奔襲。
應該說,簡政放權推進到攻堅階段,涉及更多利益格局的調整、權責關系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轉型,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確需要時間適應。但市場千變萬化,機會稍縱即逝。為了不貽誤商機,企業往往只能向媒體反映、找領導解決。但是我國有8300多萬市場主體,每天遇到的問題也是海量的,指望每次都有領導開會、特事特辦并不現實。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破除部門私利和畏難情緒,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上來。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牢固樹立公仆意識,自覺做改革的堅定擁護者、支持者、踐行者,用政府的減權限權,換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釋放,從而推動國家發展、增進人民福祉。
當然,有些審批時間長,是因為涉及多個部門、多個環節,客觀上存在流程繁瑣、人手緊張等困難。對此,一方面要推進政府職責優化配置和統籌整合,減少部門職能交叉,解決制度“碎片化”問題。同時,要推進流程優化再造,使程序上簡約、管理上精細、時限上明確,推動政府運轉流暢高效。相關部門可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在有條件的地區實行“一站式”網上并聯審批,企業提交電子表格后,部門后臺推送,結果互認,依靠全程電子化提高審批效率,也減輕企業反復、多頭申報的負擔。
目前,簡政放權正處于從“放活”向“管好”推進的重要階段,改革重點在創新監管機制,為經濟增長提質增效提供環境保障。只有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建立起完善科學高效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針對群眾期盼優化公共服務,才能把特事特辦變為正常辦、馬上辦,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釋放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來源:經濟日報 )
點擊次數:
發布日期:2016-10-27 【
打印此頁】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