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負增長考驗積極財政政策
財政部最新發布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0.7%,這是該數據自2015年2月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稅收收入下降的最直接原因,是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的政策性減收效應逐步體現,依據在于:此前九個月中,中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態勢,分季度來看,三個季度GDP增速均為6.7%,但主力稅種增值稅與營業稅合計,在上半年增長24.2%的情況下,自7月份起連續三個月出現較明顯下降,同比降幅分別達到10.9%、17.6%、21.3%。所以說,這是一種主動可控的結構性減稅必然引致的合理結果,其正向意義在于: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時期,以往沿用的“高積累—高投入—高增長”模式已很難適應新的形勢,因此在目前及未來可預見時段內,通過適度減稅以激勵企業投資、提振居民消費,不失為一種應時而變且行之有效的動力機制切換。
當然存量改革階段最大的特征就是,越是重大的戰略調整,其所面臨的約束條件就越是復雜與嚴苛。譬如結構性減稅在當前“四期疊加”時期,由其引出的財政“減收”與反周期調控所要求的財政“增支”,非常現實地構成了一對越來越顯見的矛盾。
這對矛盾共同引出的結果之一就是,截至9月底,我國累計赤字規模加速擴大至14556億元,比通常年份提早兩到三個月突破萬億元大關。此外,相比這種已經既定的結果,更棘手的局面是,基于目前可見的種種因素綜合判斷,不難預見到緊隨其后一段時期,快速下降的財政平衡率很可能承受更大壓力。
對稅收不利的主要因素除了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還在于四季度起財政狀況很可能馬上迎來一個效用顯現非常直接的變數,即,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應的陸續釋放,究竟會引起房地產市場如何反應?
去年下半年起,國內房地產市場(尤其是重點城市房地產市場)狂飆突進式的量價齊飛,客觀上引出的一個結果是,在幾乎所有其他類別財政收入普遍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的背景下,與房地產相關的各種收入逆勢呈現超常規增長,譬如今年1—9月,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8.3%,其中金融業企業增長6.4%,工業企業增長0.6%,而房地產企業增幅高達25.4%。
這還只是明面上的賬目。房地產市場除了其本身直接提供的稅收增長外,對其他領域稅收的拉動作用也很顯著,譬如金融行業相關稅收等。此外,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土地出讓金,1—9月同比增幅也達到了14%,22個重點城市的增幅更是高達63.3%.在房地產市場不可能持續“高燒”的情況下,積極財政政策必然會在房地產相關收入向正常區間趨近的過程中,迎接即將到來的真正考驗。這場考驗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尤其要著重加強自律并做好預案,不要一碰到困難就掉頭試圖稅外加費或征“過頭稅”,再就是不要再進一步惡化已經很嚴重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對于中央政府來說,則要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定力的前提下,垂范、督導各級政府統一認識,協調步驟,合力迎接并戰勝這場遲早要來的全新考驗。(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
點擊次數:
發布日期:2016-11-02 【
打印此頁】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