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可以說已經為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指明了方向。
會議指出,2017年要召開黨的十九大,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會議指出,明年經濟工作總體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而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速均保持在6.7%,這一數據顯然保持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年今年初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目標區間內。
“2016年的整體情況是經過政策上的 ‘發力’,中國經濟實現了相對穩定的增長。明年,中國經濟仍然會總體呈現一個‘穩’字,經濟增速會保持在6.5%-6.7%之間,不會突破政府設定的6.5%的底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
這一預測符合一些機構對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估。界面新聞記者梳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金公司在內的報告均顯示,明年中國GDP增速或繼續設定為6.5%左右。
不過在馮俏彬看來,明年即使要實現6.5%的增長依然面臨很大的壓力。
從已經公開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發現,中國經濟的增長在三、四季度明顯依賴于龐大的基建投資,尤其是國有資本的投資。
馮俏彬在采訪中分析稱,明年中國經濟的壓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國際形勢的變化,目前世界經濟復蘇仍然乏力,新一輪的技術革命還沒有完全發生,英國“脫歐”和特朗普在大選中獲勝都會給中國經濟增加一些不確定性。
“從中國國內情況來看,目前中國靠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方法出現了較大的困境,其中最大的特點是消費仍然不足,而地區和行業的發展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和巨額政府投資相比,民間投資依舊疲弱。”她說。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針對明年的經濟形勢,各大研究機構都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在11月19日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16-2017)》報告顯示,穩增長、防風險、促改革“將成為明年中國經濟工作的核心。政策基調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政策協調并進;穩增長是緩釋風險的前提,是保就業、惠民生的底線。另一方面,防控風險尤其是債務風險是關鍵,是保證中國不發生經濟危機的底線。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也指出,要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中,中國需要推進改革,加力促進新舊經濟動能順利轉換;適度擴大需求,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及時防范化解風險,保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接受界面新聞采訪的多位學者均認為,如何更好的防范可能發生的債務風險或將成為明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要一環,而債務率的持續攀升也會影響宏觀政策的制定。
馮俏彬表示,明年中國仍會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法,但是具體內容可能會有所變化。
“由于杠桿率的持續飆升,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沒有再進一步擴大的空間了,貨幣政策的發力更多的會體現在金融改革層面。財政政策的總基調有望更加積極,預計赤字率很可能會突破3%,政府在減稅方面也會加大力度。”她分析稱。
中歐陸家嘴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勝軍隊則對界面新聞表示,盡管中國不會在貨幣政策上過于“激進”,但從具體數據可以看出,中國M2(廣義貨幣)的增速和GDP增速已經達到了5個百分點的差距,貨幣政策已經相當寬松了。
馮俏彬在采訪中特別強調,中國明年仍會在財政政策上發力,但在運用財政政策的方式上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
她進一步分析稱,此前財政資金撥發給政府進行投資來穩增長,但隨著投資效率的持續低下,政府在改革財政支出機制上就要做出改變。“在具體的投資方向,投資管理方面要更多的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
《證券時報》在日前的一篇報道中援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的話稱,中國供給側改革依賴于基礎性改革的全面推出,預計明年在收入分配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及國有企業改革方面會出臺新的相關政策,一系列基礎性改革將迎來新突破。
中歐陸家嘴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勝軍對界面新聞指出,在所有的改革中,國企改革尤其值得重視。
在此前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為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等。而今年以來,中國也頻繁出臺涉及國企改革的文件,希望從政策上為龐大的國企改革指明方向。 (來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