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最新稅收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已成我國稅收增長重要力量
據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消息,從民營企業稅收數據分析中可以證明: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創造了50%以上的稅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稅收增長的重要力量。
總體發展勢頭喜人。2016年,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的稅收收入(已扣除出口退稅)增長4.8%,其中民營經濟稅收增長5.5%,比全國稅收增速高0.7個百分點。從國家稅務總局服務管理的年納稅額3億元以上的1062戶大企業集團(涉及18萬戶成員企業,占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的40%左右)情況看,其中的312家民營企業2016年稅收收入、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9.1%和12.5%,均大幅高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凈利潤增長15.1%,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凈利潤增幅超過30%。從全國納稅500強企業看,其中有42戶民營企業,2016年其繳納稅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24.4%、38.7%和44.4%,均遠高于其他納稅500強企業。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以2016年納稅500強企業為例,其中的金融租賃、新能源、通信設備制造等新興經濟領域的民營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利潤率分別同比提升5.7、2.2和13.6個百分點,已經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類型。上述行業2016年新入圍納稅500強的18家民營企業,合計繳納稅收同比增長140%,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再以千戶企業集團中民營企業為例,裝備制造業繳納稅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10.4%、25.3%和13.2%,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繳納稅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三項指標增幅均超過20%。
創新活力競相迸發。以2016年3.4萬戶年納稅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稅源制造業企業為例,其中的民營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占制造業研發費用總額的比重達43.5%,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為民營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華為超過蘋果公司,以83.58億歐元的研發費用高居第八位,我國的百度、聯想、騰訊和美的等企業都榜上有名。
轉型升級不斷加快。“互聯網+”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一批“互聯網+”新經濟業態加快形成,其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比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打造網絡約車平臺,深刻改變了市民出行和城市交通治理的傳統模式,2016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增長636%,首次闖入全國納稅500強,顯示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和“互聯網+”的巨大魅力。摩拜科技利用“互聯網+”解決都市出行問題,推出的摩拜單車迅速風靡,并帶動上游相關制造企業產能和稅收迅速增長,鎂航科技作為摩拜單車零配件供應商,2016年銷售收入較上年增長26.5倍。
創業熱情持續高漲。按照稅法規定,小微企業無論是否盈利,都要進行納稅申報。從申報的小型微利企業戶數來看,2014年、2015年分別為923.46萬戶、1174.1萬戶;2016年則進一步增加至1423.21萬戶,比2014年凈增499.75萬戶。按每年250個工作日計算,2015—2016年平均每個工作日增加辦理納稅申報的小微企業約1萬戶。大企業上下游鏈條延伸都比較長,直接或間接聯接了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計的小微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和就業穩定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稅務部門始終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高度重視、盡心盡力,采取多種舉措助力前行。比如,落實稅收政策讓民營企業降成本、減稅負;稅收政策支持“雙創”發展。目前已出臺支持“雙創”的稅收優惠政策35項,2016年新增減稅約800億元。其中,對初創期即小微企業的優惠,主要有免征增值稅和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等,2014—2016年累計減稅2736億元,年均增長36.8%。對成長型、高端型、成熟型的企業,也有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如2016年全國享受高新技術類政策的減稅額就同比增長26%。
據記者了解,下一步,有關部門還要對民營企業進一步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如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的范圍,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等,千方百計促進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發展。再如,下一步將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政策,簡并增值稅稅率結構,實現由四檔稅率簡并至三檔,營造簡潔透明、更加公平的稅收環境,進一步發揮稅收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積極作用。
據悉,稅務部門還將加大力度,降低和減少納稅人辦稅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稅務部門也將與銀監會進一步推動“銀稅互動”工作,探索搭建“互聯網+大數據+金融+稅務”平臺,將銀稅互動信息由“線下”搬到“線上”,并優化完善信貸審批流程,更加方便納稅人辦理貸款。擴大受惠范圍,將受惠群體由納稅信用A級擴大至B級,特別是加大對進出口貿易和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來源:中國財經報 )
點擊次數:
發布日期:2017-04-20 【
打印此頁】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