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曹德旺關于中美稅負比較的言論,在國內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減稅降費,成為各方期待。在兩會上,減稅降費也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總理提出高達萬億的減稅降費,無疑是給企業一個巨大的政策紅包,也是充分尊重企業和社會呼聲的體現。在財政收入增長逐漸放緩的背景下,政府還愿意給企業減這么多稅費,足見政府對企業發展的重視。
李克強總理表示,“我們就是要用政府的‘痛’換來企業的‘順’,讓企業輕裝上陣,提高競爭力。”總理的這句話,也點出減費降稅政策的目標——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風潮逐漸高漲的背景下,我國急需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來維持、乃至提升本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
想要提高企業競爭力,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政府也可以通過政策調整,來幫助企業增強競爭力,而減稅就是一個重要的政策工具。在全球經濟增長緩慢的背景下,給企業減稅,成為不少國家的選擇。而對于我國來說,本來企業負擔就重,減稅降費更是勢在必行。
去年12月,世界銀行聯合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布了《繳稅2017》的專題報告,對全球190余個經濟體的企業稅收負擔進行了分析。在全球企業總稅的排行榜中,中國以68%的稅收負擔排在第12位,遠遠超過世界平均40.6%的總稅率水平。
關于這一數據,國內學界有很大的爭議。中國企業稅負是不是真的如此之重,數據到底如何,自然是有討論空間。但是,如果我們只是一般意義上說,中國企業負擔重,應該是沒有什么大的爭議。
負擔重,利潤受到擠壓,企業手頭沒錢,自然也無力進行新一輪投資。沒有錢搞產品研發,沒有錢招聘更多的人才,提升企業競爭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高達萬億的減稅降費,可以改善企業的利潤表。利潤增加了,企業才會有興趣考慮增加投資,增強企業競爭力才能成為可能。
不過我們也要意識到,雖然給企業減稅降費了,但是不代表說企業一定會把這些錢用來進行投資。如果沒有好的利潤前景,這些錢,也只會簡單地進入股東、高管的腰包。要讓他們把這些錢拿出來繼續投資,必須要讓他們看到,企業增加投資,有很好的利潤前景。要做到這個,就需要進行經濟結構性調整,打破行業壟斷,放松市場準入限制。
過去,我們習慣于通過運用增加政府投資這種積極財政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但是不少經濟學者的研究都表明,過去的這種做法,對民間投資產生了不小的擠出效應,其所換來的政府購買支出乘數近年來卻是逐漸走低。比較政府投資,把錢交給企業進行投資,“用政府的‘痛’換來企業的‘順’”,是一個更加明智的選擇。
減稅降費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這是正確的政策選擇。這對中國企業競爭力提升的幫助,也會在未來逐漸展現出來.(來源:新京報)